眼下,正是百合成熟收获的季节。柏村镇后坝社区的百合种植基地里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百合的淡香,工人们弯腰穿梭在田垄间采收百合,田间地头满是忙碌身影与丰收喜悦。
在种植户秦信强的百合基地里,采挖、去根剥泥、装筐、搬运上车……十余名工人分工明确。秦信强早年一直在外务工,去年偶然得知百合市场需求稳定、收购价可观,且日常管护技术门槛不高,便动了返乡创业种百合的心思。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堂哥秦信华的支持,两兄弟一拍即合,当即以每亩300元的价格,从村里流转了30亩闲置土地,并专门挑选了抗病性强、鳞茎饱满、产量高的卷丹百合品种,开启了种植之路。
“我今年是第一次种这个百合,种了30亩,总产量大概7万斤左右。前期先卖了10亩的百合,算下来能有20多万块钱收入;留下的20亩,我们打算用来留种,为明年扩大种植做准备。”柏村镇后坝社区百合种植户秦信强喜悦地说。
百合种植从翻土、播种到管护、采收,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,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。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留守老人、在家妇女等群体提供了“家门口务工”的机会,让村民既能照顾家庭,又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,真正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。
“我们在这里干了四五天了,每天工资150块钱,活也不算重,就是采挖、清理这些轻体力活,离家又近,走路十来分钟就到了,比出去打工方便多了。”柏村镇后坝社区居民曾国成高兴地说。
如今,秦信强的百合基地不仅让自己实现了从“务工者”到“创业者”的转变,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。看着地里丰收的百合和村民们满意的笑容,秦信强对未来的种植计划也更有信心,下一步他还想继续扩大规模,把百合产业做得更稳、更大。
“今年的百合收成比预期还好,我打算10月份就开始准备下期播种,到时候想把种植面积扩大到60至70亩左右,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参与进来,大家一起靠种百合赚钱。” 秦信强说。
近年来,柏村镇后坝社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,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需求,积极推广“基地+大户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发展百合种植特色产业,在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,也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动力。
(全媒体记者 叶春霞 王光敏 文仕杰 通讯员 李旭楠)